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研究进展
  • 成果转化
  • 科研平台

学术报告:王定胜副教授、孙文平研究员、周伟家教授学术报告(2023年7月20日周四 14:00,化西210)

发布时间 :2023-07-19 14:04  来源:

报告题目1:原子尺度精准合成

报告人:王定胜副教授,清华大学

报告时间:2023年7月20日(周四)14:00

报告地点:化西210

报告人简介:王定胜,1982年出生。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9至201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7月加入清华大学化学系,被聘为讲师,2012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15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研究领域为无机纳米材料化学,自2009年博士毕业以来,一直以无机纳米合成化学为基础,主要从事金属纳米晶、团簇及单原子为主的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调控与催化性能研究。201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3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获青年拔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含1篇Nature、1篇Nature Chem.、1篇Nature Nanotech.、3篇Nature Catal.、38篇Angew. Chem. Int. Ed.、19篇J. Am. Chem. Soc.、16篇Adv. Mater.、12篇Nature Commun.等。入选2020、2021、2022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报告简介:金属纳米、团簇、单原子催化剂作为一类重要的可供人们认识多相催化与均相催化的催化材料,其结构与催化性能的相关性备受关注;揭示其催化本质、认识其规律性是化学化工科学技术中令人期待的重大问题。理解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活性位点、活性中心,认清影响催化性能关键因素,借助纳米科技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催化基础与应用研究以提高其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以及发现并合成出具有自然界中常温、常压、高效、专一选择性的生物酶催化材料,将是时代对化学工作者提出的最富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围绕“金属纳米、团簇、单原子催化”这一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基于先进的合成技术和表征手段,试图从纳米晶、团簇、单原子不同尺度展开对于催化过程的认识。我们发展了系列合成方法学,实现了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晶、团簇、单原子材料的精准合成,借助于球差电镜、同步辐射等表征技术实现了其精细结构的认识,通过原子尺度下的结构调控和构效关系研究,深入认识和理解金属催化本质。


报告题目2:面向氢能应用的金属基团簇电催化材料

报告人孙文平研究员,浙江大学

报告时间2023年7月20日(周四)14:00

报告地点化西210

报告人简介:孙文平,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8年和201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学士和博士学位。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浙江省人才计划(创新长期)。曾获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ARC 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 (DECRA)。2013-2020年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工作。长期从事电化学能源器件及关键材料的研究,近期重点围绕异质结构与团簇材料的理性设计、可控构筑、界面调控及催化应用开展系统研究工作。在Adv. Mater., Nature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0余篇,论文累计被引14000余次,H-index 65 (Google Scholar)。受邀为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撰写综述论文多篇。

报告简介: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催化材料是促进电解水制氢和燃料电池技术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重要基础。构筑富含多位点高活性界面的异质结构催化剂,尤其是金属基团簇催化剂,是切实提高金属催化活性、耐久性及原子利用率的有效策略。界面处多位点间的协同效应、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以及载体限域效应等对提高催化剂活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基于界面工程创新发展了一系列兼具高活性和高耐久性的异质结构电催化剂体系,实现了界面结构的原子尺度构筑与调控,阐明了界面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内在关联以及性能增强机制。本报告将主要汇报近期在新型负载型金属基团簇电催化材料的设计构筑、界面结构调控以及功能性载体拓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报告题目3激光微区合成与催化位点构筑

报告人周伟家教授,济南大学

报告时间2023年7月20日(周四)14:00

报告地点化西210

报告人简介:周伟家,济南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激光微区调控在光热催化和电催化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nergy Environ. Sci.、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被他引11000余次,H因子46;中国化学快报、物理化学学报、SusMat、BMEMat青年编委,交叉学科材料(IM)学术编辑;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2项。获得山东省青年科技奖(2022)、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3/5,2019)和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1/5,2022)。

报告简介:随着激光合成技术和激光微加工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方面的不断研究,面向能量转换和存储的激光合成技术将得到快速发展。利用激光组装电催化剂表面原子和构建缺陷位点,可以实现电催化位点和催化活性的调控,报告人团队利用激光的高度聚集的粒子特性和光热辐射的热效应,可控制备微结构催化材料,包括铜锡合金高效二氧化碳还原,化钼镍微米柱用于全解水,碳化钼微米柱负载贵金属用于产氢与氮还原,以及缺陷氧化铝负载钌用于光热二氧化碳加氢。本报告中详细介绍激光构建铜锡合金的机理,探讨了铜锡合金催化位点分布,同时研究了微孔电场对二氧化钛还原的反应的影响;另外,通过激光溅射引入氧化物,调控铜锡合金的二氧化碳活化能力和加氢能力,构建串联反应,进一步提升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酸活性。

版权所有 © 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4067    邮箱: hxydzb@whu.edu.cn